好莱坞制作_第282章卷起一路烟尘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82章卷起一路烟尘 (第2/2页)

,没有火爆的特效爆炸…如果不是非常确定导演就是杜克·罗森伯格,艾琳绝对会认为这是其他人的作品。

    但是,她没有失望,影片一如既往的精彩好看,即便血腥的有点恶心。“艾琳,你应该为他感到高兴!”听到好友的话,艾琳疑惑不解“为谁?”“杜克·罗森伯格啊。”

    安娜压低声音“你们不是朋友吗?在我看来,他风格转变的第一步非常成功,说不定这部影片会成为他的代表作。”这是安娜的真实看法,仅仅是这段开头大战。

    就足以铸就影片的史诗格调,只要后面的叙事不崩掉,这部影片必然会成为战争片中的经典,甚至是最为经典的一部,就在安娜和艾琳趁着战争戏告一段落,窃窃私语了几句的时候,肯尼斯·图兰还在对影片进行分析。

    这很难说是杜克·罗森伯格式的电影,风格的转变确实很明显。很显然,杜克·罗森伯格认为大场景不能很好的传递出战争的恐怖感,所以他没有使用多少广角镜头来展示全面的战场,严格说起来只是在战争结束的时候穿插了一回全景…

    镜头由已经抢占滩头的士兵,渐渐摇到充斥着车辆、船只和尸体的海滩,最后定格在一个背包上印有“瑞恩”字样的尸体上。除此之外,影片更多的采用了中景,以及中近景和特写,比如米勒上尉颤抖的手和士兵紧张恐惧的脸等等。

    然后杜克·罗森伯格把这些中近景与特写放在银幕上和观众眼前,使战争中的死亡真实到让人震撼,让人无法接受,在这里,死亡来的是如此的突然。

    如此的快,没有不切实际的侥幸,没有中弹后还活蹦乱跳的英雄,没有临死前的垂死反击,这些死亡段落的放大,轻易就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,传达出战争的恐惧、悲惨与人性的没落。

    用战争的惨烈,来表达反战的思想,手法虽然不新鲜,但杜克·罗森伯格做的极其出色,就算是旁边的托德·麦卡锡,也不得不承认,杜克·罗森伯格做出了明显的改变,单以这开场戏来说,恐怕能算成功的改变。最典型的。

    就是影片镜头的长度,托德·麦卡锡清楚的记得,杜克前三部影片的平均镜头长度不超过2。5秒,长镜头只能用极其罕见来形容,而这段戏中,他大量运用了写实性的长镜头,估算平均镜头长度应该在7秒以上。

    虽然这样没有了短镜头快速切换带来的凌厉感,却能不间断的展现战争过程,让人不知不觉间融入到镜头中来,融入到影片中来。

    给托德·麦卡锡不同的还有剪辑,那个年轻的导演明显放弃了以往不遵循任何逻辑的剪辑方式,回归到了逻辑剪辑的行列中,影片这段戏不是为了保持镜头长度刻意为之。

    而是在遵循合理性的逻辑剪辑原则,是在一段事情结束或者交代另一组令人关心的画面时进行剪辑。哪怕心中有偏见,托德·麦卡锡也没有从镜头剪辑切换中产生被迫接受画面的感觉,镜头剪辑自然而又流畅。

    纵使对杜克·罗森伯格的感官恶劣到了极点,托德·麦卡锡心中也不得不承认,这位年轻的导演有了巨大的进步,执导水平甚至有了质的飞跃,特别是接下来的镜头,杜克·罗森伯格在最薄弱的情感表达上使用的手法,简直让人刮目相看。

    ***大片大片的麦田中,一座小屋安详地矗立在远处,一条小路蜿蜒的把它与远方联系在一起,一辆军车从前景入画,卷起一路的烟尘,打破了田园的宁静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