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莱坞制作_第152章在利润面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152章在利润面前 (第2/2页)

立日》喊出的如此巨额的投资,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。

    那些投资额只有几百万美元的小制作,都会被电影公司严格审核,更不用说《独立日》这样的项目了,每个上千万美元的电影项目的诞生,都是极其繁琐的过程。

    在好莱坞,从一个剧本概念到真正获得制片厂认可、决定投拍这个过程被称作“开绿灯”(GREEN。LIGHT),除去必须的审查委会审核外,还有众多的前期调查过程。

    第一、要有一个剧本,质量和创意能让制片公司感兴趣。第二、这个剧本要经过制片部门的系统审核,制片部门将分析剧本是否新颖、有无商业价值、是否符合制片公司的产品构架。

    如果得以经过审核,制片部门会预估电影制作成本、税收成本等等。第三、这个项目将经过发行部门的审核,他们会联合合作的分销商来一起调查很多问题…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何在?

    它的目标观众是谁?是否改编自小说,有没有固定的粉丝群?这部电影是否能够融入制片厂的全球分销体系?能否在合作电视台、录像带合作方方面得到支持?影片的类型和发行时间?影片有无植入广告的可能?影片有无冲击奖项的可能?

    在过去和未来的18个月内,有多少同样类型的影片已经上映或者正在筹备?它们的表现如何?投资回报率又如何?第四、建立制作团队。

    对于《独立日》来说,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。第五、敲定拍摄细节和合作意向…第六、预算、拍摄、地点、制作团队都最终获得首肯,终获“绿灯”

    事实上,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,并不能说明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商业法则的完整和精细,但有一些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。

    比如,每一年好莱坞的制片厂大约会收到15000个以上的剧本,最终只有300部左右的电影进入制作阶段,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压了几年的剧本。

    即使杜克有了《生死时速》和《勇闯夺命岛》的成功作为资本,华纳兄弟等公司也只是对他有了更多的信心,会对他的项目优先重视,却不会随随便便就开绿灯。

    毕竟这最终会涉及到1亿多美元的投资。“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已经做完了最初的审核。”

    公爵工作室中,南希·约瑟夫森坐在杜克的对面,一只手轻点着面前简陋的办公桌“他们的制片部、发行部和市场部,暂时都给了项目A级的评价。

    当然,前提是影片拍摄出来后,能达成剧本描述的效果。”“只要资金充裕,我想这对我来说不是难事。”杜克说道。

    特效根本无法省钱,不同的价格,制作出来是完全不同的效果,如果项目顺利通过,杜克在特效方面的第一选择肯定是工业光魔!“三方会谈举行过了?”杜克又问道。“我与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管理层一起谈过三次了。”

    说话间,南希轻轻揉了揉额头,脸上似乎还带着疲惫,大概消耗了不少精力“基本达成了合作拍摄的意向,如果项目最终能够在两家公司通过审核。

    他们将各自负责一半的投资,发行方面暂时也达成了共识,华纳负责海外发行,二十世纪福克斯负责北美发行。”

    拉入其他公司合作拍摄,是大制作中降低投资风险最常见的方式,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在暑期档争夺的异常激烈,如今能坐在一起谈判,足以证明好莱坞大公司之间的生存常态,竞争和合作是永远的主题。说白了,在利润面前,没有什么商业冲突是不可调和的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