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度滛荡_第267章新老茭融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67章新老茭融 (第2/2页)

北宋宣和年间(1119至1125)遭战乱受损,南宋重修为八面五层。元代,雷峰塔景况犹盛。明嘉靖间(1522至1566)塔木构檐廊毁于兵燹,仅存塔蕊,赭色砖塔,颓然苍老,别具风情。

    与西湖对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喻为“保俶如美人,雷峰似老衲”清代,塔外廓木廊仍未恢复,依旧为残存之赭色砖塔。康熙南巡时题额“雷峰西照”

    雷峰塔知名度之高,与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之神话故事《白蛇传》密切相关,故事中女主人公白蛇化身白素贞,被法海和尚禁锢塔内。

    清后期,塔因年九不修,又因迷信者盛传塔砖能辟邪宜男,盗挖者日增,塔基开始削弱,清末民初期间为保证古塔景观,当局曾筑墙护塔,但挖砖者仍屡禁不绝。

    民国十三年(1924年)九月二十五日(夏历八月二十七日)下午一时四十分,塔终因塔砖盗挖过多,加以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之巨大震动而轰然倒坍,当时杭州市民闻讯争往观看,万人空巷。

    《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》经卷等珍贵文物真形显露。自此之后,西湖十景也因雷峰塔的消失而残缺经年,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锋上,吴越国时建塔,与北面保淑塔对峙,一湖映双塔,夕阳西照时,塔影横空,金碧辉煌。兼有《白蛇传》故事。

    塔在1924年倒塌。雷峰塔倒塌时,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还发过一篇著名的文章…《论雷峰塔的倒掉》柳狼闻莺。

    柳狼闻莺公园,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,占地约二十一公顷,她的前身,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,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,北至涌金门下,东倚城垣,西临西湖水面。

    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,水心寺基(小瀛洲前身)等。宋末元初,聚景园成为“散景园”其南侧地带,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地。

    其中段之地,荒芜淤塞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,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,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,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。到明代中叶,当年蔚然大观的柳狼闻莺胜景,只剩下柳狼桥,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。

    清初,更是一派凄凉景象,紫珊老人(钱塘诗人徐逢吉)《少年游》词的上半阙专写地盛况不再的情景:“蛇蟠眢井,狐窜破冢,辇路已全荒。燕子飞来,桃花不语,阅过几沧桑。”

    到一九四九年,柳狼闻莺仅存景名碑,石碑坊,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,表忠观(钱王祠)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。

    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。今日柳狼闻莺,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,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,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。

    她仍以青翠柳色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,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,醉柳,浣沙柳等特色柳树。

    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,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“百鸟天堂”营造烟花三月,柳丝飘舞,莺声清丽的氛围。闻莺馆东面,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,引种了一批倭国樱花,草坪北侧铺石砌台,矗立着“日中不再战纪念碑。

    闻莺馆西侧,是柳狼闻莺重建时填平水荡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,草色遥连西湖碧波青山,大草坪北侧,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狼闻莺景亭碑。

    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,与草坪,柳岸及湖光山色构成富于层面,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。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,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,布局的庭院景区,沿用”聚景园“旧称命名。

    园内亭台楼榭,假山泉池,小桥流水,矮墙漏窗,奇花异草,各据其位,合为胜景,全园曲径通幽,别有天地。此公园在西湖东南岸,原是南宋皇家御苑。沿湖遍植垂柳,柳丝如帘,春风吹拂,碧狼翻腾,浓阴深处莺声呖呖。

    原一隅之地已扩大为十七公顷,有闻莺,聚景等四区。“西湖新十景”之一的吴山天风。该景位于西湖东南。

    由延绵的宝月、娥眉、浅山、紫阳、七宝、云居等小山而成,山体伸入市区,山高均不超过百米。昔时渔民下海捕鱼后在此晒网,称晾网山。春秋时期称吴山。山有伍子胥庙,又得名胥山或伍山。

    唐时多称青山。旧因有城隍庙,俗称城隍山。山巅“江湖汇观亭”前楹联沿用明人徐文长题辞:“八百里湖山,知是何年图画。十万家烟火,尽归此处楼台”点明了“吴山天风”的意境。

    这里的山以云居山为最高,以紫阳山“巫山十二峰”亦名“十二生肖石”为最奇。是吴越、南宋文化荟萃之地。古有“吴山十景”并摩崖刻众多,有宋人米芾手迹“第一山”等。现吴山上建有极目阁、茗香楼。遍植银杏、枫香、金钱松、香樟等,与“宋樟”为伴,新老交融,面貌一新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