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乐观者的座右铭 (第5/21页)
朋友揪住我马上退出战场,非常生气地说:“喂,我是顾客,她凭什么对我凶?我又不是罪犯在请法官从轻量刑,干吗被削?老实说,她若不算我便宜,我也会要;她对我摆晚娘面孔,我还跟她买,就不是人!” 说的也是,批发区商店有数百家,又不是只能向那家进货。这位小姐脾气不好,人家随便讲一句,她就像守城的武士一样,一边拿起盾牌,一边还射出暗箭。也许刚刚被老板谴责过业绩不佳吧! 有位朋友是个中型企业老板。他说,近来他看到的社会新鲜人“低能力高自尊”的越来越多,指正他几句,就以为老板在骂他,嘟起嘴来就算了,还会理直气壮地解释自己“为什么没做对”的原因,只想把错误弹开,往往越描越黑,还口若悬河。大伙儿开会,越来越不容易有任何建设性,只要A说了几句可能影射到B工作问题的话,B就忙着为这杯弓蛇影辩解,或更针锋相对地指出A捅的娄子,冤冤相报,模糊了主题,徒然浪费时间。 生活中也是如此,很多人会把所有的话想成是针对自己而来的矛头,把别人的一点小小意见都当做恶意攻击,非得像弹回力球一样让那人尝尝后坐力不可。 比如,先生稍微点醒太太一下:“这菜太咸了。”太太马上把一句话想成婚姻中不可承受之重,痛击回去:“不满意?那你来煮啊!你知不知道我有多累…”有人则采取消极反弹,就是以无声的泪水反弹,这也是情绪暴力之一。 动不动就反弹的人,发散出一种“别想和我和平共存”的磁场。“注意看,他们的相貌都变了,好像脸上文着‘天怒人怨’的刺青一样。”一位朋友如此批评办公室中最不好惹的家伙。太会反弹的人常使人动辄得咎,打从心底怕了他。 而完全没反应的人,自以为“海纳百川,有容乃大”事实上也在用冷漠伤人。我想,精神正常的人,可不愿意跟这么一道冷冷的墙壁说太多话。 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幻想成冲着自己来的,人际关系的压力就会少得多。 是的,我们感到的压力未必是真的压力——搞不好只是误会一场,何必急于反弹? 我们可以先用大脑想想,自己是不是可以有所改进,再做反应。 真正的礼物 你给别人他需要的东西,那才是真正的礼物。 ——玛洛·摩根(MarloMorgan) 一连两天,听到两对夫妻谈到他们争吵的内容,都与其中一方要给,而一方领受得心不甘情不愿有关。 有一个丈夫随着观光团到泰国,买了一个翡翠的项链坠子给老婆,花了两千五百块美金,以报答老婆多年的辛劳。他兴高采烈地递给老婆,没想到老婆是个识货的人,发现那不过是一个价值不到两百美元的劣质品,问明价钱,当下大惊失色,一时情急,把老公大骂了一顿,两个恩爱夫妻于是吵起架来。多年来老公的苦闷仍在,他认为:“如果你爱我,你应该连我送你一颗小石头都很高兴才对!”亲朋好友也都支持这种论调,但老婆一听大家都认为她应该虚心领受,就忍不住要翻脸。她说:“没错,你随便捡个石头送我,我也会感动,但你知道,你付出去的那笔钱,是我们两个多月的家庭开销,你为什么不问我需不需要呢?” 另一个事端则不定期地在一对夫妇的日常生活中掀起小小的波澜。太太很爱吃消夜,嚷着要先生陪她,先生也都陪了,但由于先生属于一吃就会胖的身材,年纪渐渐大了之后就比较忌口,对太太每次推到眼前来的佳肴总感到头痛,不吃,太太又说他浪费;两人结婚二十年,这件事从没协调好。一般人听了觉得是小题大作,但当事人确实感到困扰。 以上的例子,相信你只要是那个“我这样做是为你好”的人,你一定会觉得很委屈:我那么体贴你,你怎么反而对我生气,真是好心没好报啊! 类似的故事,必然也常在你我家中上演。我的母亲和弟弟常因类似小事闹得不愉快。我的mama是个热心的人,只要在外头看到她觉得好看、价格又很划算的衣服,就会买给我弟弟穿;问题是,我那个学美术的弟弟从没觉得好看过,总会很直接地对她说:“妈,拜托你不要再买衣服给我,如果你疼我,就干脆给我钱好了!”我妈因为心血落空很不高兴,我弟也徒呼无奈,因为这样的“买错衣服”事件,从他“国中”时就已开始上演。我记得没错的话,我妈买的衣服比较适合我爸爸,从没合过弟弟的意。(他说,他也企图当个孝子,但我妈会以为儿子喜欢,送得更痛快;他后来认为,不要让母亲浪费钱,才是孝顺。)现在,弟弟都做爸爸了,母子还常为此事生闷气,有劳好脾气的弟媳做和事佬。 每次接到我妈打电话来投诉我弟弟的不是,多半是为了这种好像会“至死不渝”的小事,我只能在电话筒这头静静倾听。 “以此类推”的故事很多,因为每个人都给过人家并不喜欢的东西,有的是物质上的,有的则是精神上的;物质上的还好接受,精神上的往往造成别人的负担。你觉得你对他越好,他越怕看到你,只因不好明说,你给他的并不适合他。钟鼎山林,人各有志啊! 看连续剧时,我们常会听到剧中人咬牙切齿说:“哼,看看你做的好事!”好事,不是真的好事,常只是“对做的那个人好的事”对另外的人则是不太好的事。热心过度的我们老是忘了客观地想想,到底领受我们的礼物或善行的人,有没有获益? 不妨向原始民族借点清明的智慧,参考印第安老祖先的话吧。北美的Omaha族有一句谚语:“所谓善行,是以意志力引导个人行止,以免他人受到伤害。”(可不是为他做尽一切,使他完全失去独立能力。) 还有和澳洲土著一起过过游牧生活的作家玛洛·摩根说的:“你给别人他需要的东西,那才是真正的礼物。” 为什么不享受? 培养享乐的能力。 ——乔治·韦伯(GeorgeWeinberg) 自认为文明社会的人们都一样,以为吃苦比享乐难。 如果把享乐定义为什么事都不做的懒散或纵欲吃喝嫖赌的话,奋发向上吃点苦头确实比较难。 可是,为什么我们一想到享乐,脑海里就会浮现“败家子”的影像来呢? 大概是从小所受的教诲吧!我们都知道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农业社会的人,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日子。如果一个人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