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宫闱史_第6章人迹稀少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6章人迹稀少 (第1/2页)

    第6章 人迹稀少

    柴荣便约郑恩到自己寓所居住,郑恩一诺无辞。进了城,便把行李搬至柴荣寓内,安居下来。从此,匡胤除了读书以外,便和石守信、罗彦威来到柴荣那里,谈论古今。有时高兴起来,还和他们去骑马射箭,练习武艺。

    连柴荣这样文绉绉的,也被他们陶冶出来,竟能骑得烈马,开得硬弓,寻常的人都近他不得。

    日去月来,光阴迅速,匡胤到此读书,转瞬一年,忽然静极思动,要回到汴京,看望父母一遭,便将自己的意思,对柴荣等说明。柴荣道:“二弟既回汴京,我与家姑丈,亦暌隔长久。

    等二弟动了身,也要往姑丈任上去趟。”郑恩道:“既然大哥二哥皆要归去,小弟一人在此,有何兴味,况也离家多年,应该回去看视一番,待两位哥哥行后,小弟也到郑州去了。

    但不知此次一别,何时再能相会,令人心中很觉不快,须要约个相会之期才好。”匡胤笑道:“倘要会面,有甚烦难。明年正月元宵节,汴京必然大放花灯,庆祝元宵佳节。每年总是如此,已成惯例,并无更改。

    大哥,三弟!何不于元宵节时,赴汴京看灯,那时我们弟兄,又可以在一处畅叙了。”柴荣、郑恩齐道:“此言甚为有理!

    明春元宵节,一定去汴京一行便了。”匡胤见二人都已应承,心下不胜欢喜!也不再坐下去,便起身辞别道:“明日一早,即便登程,恕不前来辞行了!”

    柴荣答道:“我们乃是自己弟兄,用不着这些浮文,明天我与三弟也要收拾行装,不来送行了,就此分别,来年正月内再见罢。”

    三人相对拱手作别。匡胤自往外公杜三翁家,暗中想着:“我若说此番回去,是自己的主张,外公一定不肯放我归去,只得假造一封家信,前去骗他一骗。”

    想定主意,遂即取过笔砚,造了弘殷的信,藏在怀中,径至前面,见了杜三翁,行过了礼。三翁命他一旁坐下,询问近日的学业如何?匡胤按定心神,回答得井井有条,一丝不乱。

    三翁大喜道:“外孙来此,方将一年,学问已如此进步!倘能长久下去,精勤不怠,何患不成当代通儒呢!这也是你们赵氏的祖功宗德,?以才能这样容易,但愿你日进竿头,方不枉了我的一番苦心和你父亲至深切的期望!”

    三翁絮絮叨叨,讲个不停,匡胤又不能阻止他,只得耐定性子,待他讲毕,方从怀中掏出那封假信,呈于三翁道:“父亲今天有信前来,说是有要紧事情,急待外孙回去商酌,并嘱信到即行,不可迟延,恐误事机。”

    三翁听了,将信接过,看了一遍道:“哦!你来此也将近一年了。想必你父亲记念着你,所以寄信叫你归去。既有父亲信来,我也不便阻挡,只是去了何时再来,这里的功课,关系着你一生的前程,倘若半途而废,岂不前功尽弃么?”匡胤陪笑答道:“父亲来信说是有事相商,想必没甚耽延。

    外孙回去,只要事情一了,立即赶回来,决不敢抛荒功课的。”三翁点头说:“如此也好,只不知何日动身?”匡胤道:“父亲的信,十分紧急,外孙明日清晨便要登程了。”

    三翁道:“你也有些行李应该收拾一下,明天如何来得及呢?”匡胤不禁暗笑道:“我瞒着你早已预备停妥,还有什么要收拾呢!”

    当下不便明言,支吾应道:“外孙快去快来,行李不用带去,免得途中累赘,外公以为如何?”三翁听说,深以为然。遂允许匡胤于明晨回去。

    到得次日一早,三翁尚未起身,匡胤已悄悄的命人将行李挑在城外,守候自己一同登程,免得三翁瞧见了行李,要将昨日谎话戳穿,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。

    当下瞧着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