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14章没有退后 (第2/2页)
那管园门的见柳筱阁很急促地跑出来,本要拦住他的。 后想他是大福晋的红人,虽有老九的命令,叫他将园门守住,却不曾吩咐他捕人。况老九的势力到底不能和大福晋比较,自己做个管门人,敢与福晋作对吗?想到这里,便任那柳筱阁出去了。醇王跌在地上,由大福晋扶他起来。 一面替他拍着尘埃,一头泪汪汪地跪在地上认罪。醇王起初是怒气勃勃,恨不得把剑拔出来。 拿大福晋一砍两段。继又想自己是个摄政王,这事如声张出来,反于名誉有关,满朝文武得知,必看轻了自己。且与大福晋多年的夫妇,也有些不忍。 她纵不好,现在儿子溥仪做着皇帝,说不定存太后希望哩。倘一经揭穿出来,也须累及儿子。醇王想到这里,气早平了下去,只长叹一声,吩咐大福晋,下次不准和柳筱阁来往,否则须小心脑袋。大福晋含泪应允,且按下了。 再说革命党几番起事不成,倒牺牲许多生命,如何肯甘心呢?这次却暗中运动了军队在武昌起义了,风声所播,各地都响应。清廷听得消息,顿时手足无措,平时又没防备,万不能和民军打仗。 因此,溥仪只好让位,要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回分解。***却说那革命党几次闹事,几乎把清政府闹翻,终算有的觉察得早,乘他们势焰未成的时候兴兵扑灭。 但内中的潜势力依然不住地膨胀开来,不多几年,已渐渐成熟了。到了宣统的三年上,摄政王载澧要想把铁路收归国有,在这个上头,很引起了人民的反对。 革命党首领孙文、黄兴等,趁举国沸腾之时,便在武昌起义。协统黎元洪听得军心已变,枪炮不绝于耳,吓得钻在床下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 外面兵丁将衙署围住,逼着黎元洪承认都督,黎越发恐慌了,这时黎元洪的二夫人危氏倒很有见识,她见大势已在急迫,若不承认,即刻有性命之危。 当下代传命令出去道:“都督已承认哩,你们快去分头进行。”这令一出,众人齐呼万岁,就去攻打鄂抚的衙门去了,那鄂州革命成功的消息纷传开去,各省都响应起来,这一下子把个清政府慌了手脚,平时本勉强支持残局,一旦有事,简直无法措置了。 其时清廷的大臣,如世续、瞿鸿机、盛杏荪辈,都是奉命谨兢而不能做事的人。清廷万分不得已,把去职的袁世凯重行起用,着他带兵去拒民军。讲到袁世凯的为人,足智多谋,胸负大志。 他原是项城人,是个监生出身,仗他老师李鸿章的引挈,也做过朝鲜委员。当袁世凯幼年的时候,他的老子袁甲三本在李鸿章的幕府。袁世凯谒见鸿章,还在髫龄时期。 李鸿章见他一举一动,便叹谓幕友们道:“此子功名富贵,将来远在老夫之上,你们不要轻视他。” 所以袁世凯在李鸿章的幕下足足守了十二个年头。一天,有一个仆人和厨役吃醋争风,二人便私斗起来,厨役持刀追杀仆人,那仆人无处躲避,跑到李鸿章的书房里来,厨役也紧紧地追赶着。李鸿章正在看书,袁世凯侍立在一旁。 这仆人逃进来时,李鸿章只做不曾看见一般,厨役追到了书房,竟把仆人拖了出去,用刀将他砍死。事后,有人问袁世凯道:“李老师的不管闲事是他平素的脾气,你在旁边为什么也见死不救呢?” 袁世凯笑答道:“你们见厨役持刀杀人么?那么,仆人一样有两只手的,何不拿刀对抗的呢?他却听人砍死,连手也不回一下,显见那仆人是个极无胆量和毅力的人。 这种没用东西,留在世上做赘疣,不如任他去死了的好。李老师不去喝止救援他,也是这个意思,我何必去保护这无用人呢。”袁世凯这段话,有人传与李鸿章听了,李鸿章拈髯笑道:“孺子真知我心也!” 因此把袁世凯渐渐地重用起来,不上几年,做了驻朝鲜的委员了,原来李鸿章的遇人好奖勇摒弱,对于部下的私斗,谁人胆小吃亏来诉苦时,反受责斥,说他没用咧,而胜了的人转得蒙赏。因此李氏部属每逢到战斗,无不勇往直前,没有退后的,就是这个道理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